首页 > 环境法聚焦 > 正文

环境侵害、环境责任及其相关概念考辩

作者:时间:2011-03-20点击数:

一、环境侵害的称谓之争
       
对于因人类的不当行为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以及由此造成他 益遭受侵害的现象,各国对这一现象的称谓不尽一致。因此,有必要对称谓进行甄别,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侵害加以界定。
       
在英美文献中,一般将上述现象称之为“环境污染”( Environmental Pollution)或“污染”( Pollution),联合国经社理事会(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也采用这一称谓;《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Convention on Civil Liability for Oil Pollution Damage,CLC)和1971年《设立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公约》(Convention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rnational Fund for Compensation for Oil Pollution Damage, Fund Convention)称其为“污染损害”( Pollution Damage);经济学者则视为“外部不经济”( External Diseconomy);社会学者称之为“环境破裂”( Environmental Disruption);在我国台湾和日本,一般称之为“公害”( Pollution Nuisance);单纯从私法的角度讲,德国法上一般称之为“干扰侵害”(Emission),法国法上大多称之为“邻近妨害”(Troubles de Voisinage),英美法上称之为“妨害”(Nuisance);但从一般意义讲,法国也有称之为“生态损害”(Damage Ecologique)的;匈牙利法律称之为“环境污染或损害”(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r Damage)芬兰和丹麦法律称之为“环境损害” (Environmental Damage );巴西法律则用“环境质量退化”(Degradation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和“污染”(Pollution)称谓这一现象。
       
我国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对于这一现象的称谓也极不统一。如我国《宪法》第26条将其称之为 “污染和其他公害”;《环境保护法》第4章、1990年《医药工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9条以及199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第2条第2款等均使用了“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1982年《海洋环境保护法》第41条、1983年《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第39条、1985年《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第17条、1990年《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28条以及1992年《海商法》第182条等均使用了 “环境污染损害”这一术语;《民法通则》第124条则使用了“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称谓;1989年《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和1997年《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30条第2款使用了“环境污染危害”一词;在某些规范性文件中则偶尔出现“环境损害”一词,如1992年国家海洋局发布的《<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化学消油剂使用规定>的通告》(国海管发〔1992〕479号)第2条就曾使用这一术语。
       
我国学术界对于这一现象的称谓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以李艳芳教授等为代表,认为“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这一概念“在表述环境损害的原因事实方面,只注意到了‘污染’,而忽视了环境破坏,更未指出其真实内涵”,应将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称为“环境损害”,这样,概念涵盖的范围就比较宽泛。曹明德教授认为,环境损害表现为“生活环境的损害”和“生态环境的损害”。所谓“生态环境的损害,并不仅仅是某种环境要素本身的损害,其还可造成其他多种损害。”此外,钱水苗教授、黄锡生教授等也使用了“环境损害”这一概念。
       
第二种观点以马骧聪教授、王树义教授等为代表,马骧聪教授早在《苏联东欧国家环境保护法》一书中就使用“生态损害”这一术语。王树义教授将“生态损害”定义为“环境的污染,自然资源的损坏、毁坏、枯竭、贫瘠以及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态失调。”竺效博士在《生态损害的社会化填补法理研究》一书中对“生态损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和研究。
       
第三种观点以张梓太教授为代表,主张使用“环境危害”取代“环境损害”以作为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其原因在于:《民法通则》第124条中所使用的“损害”的措辞与《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后来所改用的“危害”一词是有区别的,由此证明“立法者亦认为‘损害’一词难以包含‘环境污染给他人带来的危险状态’。”为了使人们对尚未造成实际损害但足以构成危险或妨碍的状态进行维权,“在环境侵权案件中,用‘危害’一词也许更为恰当。‘危害’一词不仅包括了‘损害’的含义,也有‘危险’之义。”
       
第四种观点以陈泉生教授为代表,认为“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这一概念“过于强调事实本身,即侧重于对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预防和控制,而对于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所产生的损害问题则重视不够,似有内涵过窄之嫌。……将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引起的损害定义为‘环境侵害’,似乎更为妥当。它既能简明扼要、一语中的地说明事实本身,又能兼收并蓄,融预防、救济和控制于一炉。”余耀辉教授也认为,“环境侵害强调的不仅是对权利主体的一般民事侵害,而是对生活权益、环境权益和其他权益的侵害。”此外,王灿发教授也使用这一概念。
       
除此之外,还有的学者使用了类似于“生态损害”的术语,有的学者使用了“对生态效益或生态价值的侵害”,还有的学者则使用了“环境享受损害”等词语对这一现象进行表述。
二、环境侵害的概念厘定
       
以上观点均有一定的合理性。第一种观点将“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统摄于“环境损害”的概念之中,这一变更虽然拓展了概念的涵盖范围,但仍未能涵盖其全部的含义,而仅仅只涵盖了两种不同的损害——环境损害和人的权益损害。第二种观点所指的“生态损害”仅仅是对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损毁和生态系统破坏失调这一现象的界定,与第一种观点并无实质区别,同样存在涵盖范围过窄之嫌。第三种观点从环境维权的角度出发,主张使用“环境危害”取代“环境损害”,从而有利于环境侵权案件中人们对尚未造成实际损害但足以构成危险或妨碍的状态进行维权。但是,这种观点却忽视了另外一个问题——对于现实生活中没有构成环境侵权而仅仅造成“纯生态损害”( Pure Ecological Damage)的情形,没能涵盖在这一概念之中。第四种观点使用“环境侵害” 一词,既简明扼要地说明了事实本身,又能兼收并蓄,融预防、救济和控制于一炉。本文赞同这种观点。
       
从词义的角度讲,“侵”主要有以下意义: (1) (敌人)进入境内,(外来的或有害的事物)进入内部。(2) 渐近。(3) 古代称荒年。“害”主要有以下含义:(1) 有损的,与“益”相对。(2) 引起灾难的人或事物,坏处。 (3) 使受损伤。 (4) 发生疾病。(5) 心理上发生不安定情绪。(6) 杀死。 (7) 妒忌。综合“侵”与“害”的含义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侵害”一词的字面意义是指侵犯、损害或危害。第二,“侵害”一词表示外来的或有害的事物对某一主体内部的侵入,且这种侵入可以是突然的,也可以是渐进的。第三,“侵害”既可以直接进行,也可以间接进行。
       
本文认为,“环境侵害”一词至少包括如下含义:第一,“环境侵害”来自于环境外部,由人类对环境的侵害行为引起;第二,“环境侵害”包括两个方面——环境损害和环境侵权。环境损害是指对环境本身的损害,即纯生态损害,包括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个方面。环境污染是指某一地区环境中的污染物含量超过了环境的纳污能力的数值。环境破坏是指因人类不适当开发利用一个或多个环境要素导致其数量减少或质量降低,从而严重影响其环境效能的发挥,使生态平衡被打破而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现象。环境侵权是指人类的环境侵害行为通过环境介质而对他人的人身权、财产权以及环境权等造成的侵犯和危害。环境侵权不以造成损害后果为要件,只要行为人对他人有造成环境侵权之虞,即可构成环境侵权。因此环境侵权包括环境侵权损害和环境侵权危害两个方面;第三,“环境侵害”中的“侵”能生动地表述出有害物质对环境的突发侵犯与逐渐侵入的过程和状态,准确体现环境侵害的突然性和渐进性;第四,“环境侵害”一词暗含环境损害的原因、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内在逻辑:(人的)环境侵害行为→侵害环境→(造成)环境侵害。第五,“环境侵害”既可以指对环境的直接损害,也可以指通过环境介质而对人的权益的间接侵犯。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环境侵害”包括环境损害和环境侵权两个方面,是指人的不当行为对环境产生的直接损害以及由此导致的对他 益的间接侵犯。
“环境侵害”的概念可用下图表示:
                         图1-1 环境侵害概念解析图
                                      环境侵害行为
                                               ↓
                                         侵害环境
                                               ↓
                                         环境侵害
                                         ↙          ↘
                              环境损害 → →  → 环境侵权
                              ↙   ↘                      ↙      ↓        ↘
                   环境污染 环境破坏    人身权  财产权 环境权
       
在图2-1中,行为人通过环境侵害行为侵害环境,产生环境侵害。环境侵害既包括直接对环境造成的环境损害,也包括通过环境介质对自然人、法人以及非法人组织等造成的环境侵权。环境损害包括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环境侵权主要指对人身权、财产权和环境权的侵犯。
三、环境责任及其与相关概念的界分
       
关于环境责任,目前学界尚无明确的界定。本文认为,环境责任是指因行为人的环境侵害行为造成环境损害和环境侵权时,行为人应承担的环境恢复和环境民事侵权方面的不利后果。
       
学界对于“环境责任”的表述不尽相同,有的将“环境责任”称为 “环境法律责任”,有的则将“环境责任”称为 “环境侵权责任”,还有的将 “环境责任”称为 “环境(生态)损害赔偿责任”。为了进一步厘清环境责任的内涵和外延,有必要将这三组概念进行界分:
(一)环境责任与环境法律责任
       
环境责任与环境法律责任在含义,责任要件、责任内容和责任性质方面均有所不同。
       
第一,概念不同。环境责任是指因行为人的环境侵害行为造成环境损害和环境侵权时,行为人应承担的环境恢复和环境民事侵权方面的不利后果。关于环境法律责任的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界定:“违法行为说”认为,环境违法行为与环境法律责任紧密相连,环境法律责任是实施环境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吕忠梅教授、王树义教授等也有类似的表述。 “义务违反说”认为,“环境法律责任是环境法主体因不履行环境义务而依法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环境危害说”认为,“环境法律责任是指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当事人依法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张梓太教授综合了上述学者的观点,认为“环境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之行为违法、违约或基于法律特别规定,并造成环境损害或可能造成环境损害时,行为人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本文认为,作为一种法律责任,环境法律责任的承担应当以行为人的行为违法性为要件,只不过这里的“法”应作宽泛的理解,包括法律、法规、契约以及法律法规的特别规定。因此,本文赞同张梓太教授对环境法律责任所作的界定,并以此定义为基础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第二,责任要件不同。由于环境责任的特殊性,环境责任的承担不以行为人行为的违法性为要件。只要行为人的环境侵害行为造成了环境损害和环境侵权,不论其行为违法与否,都应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不过,环境责任的承担不以行为的违法性为要件并不意味着环境责任的承担毫无根据。事实上,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甚至是某些规范性文件、民事契约或行政契约等,都有可能导致环境责任的产生,道德、习惯或社会政策亦有可能成为环境责任承担的根据。而环境法律责任的承担,正如前文所述,应当以行为人行为的违法性为要件。
       
第三,内容不同。一般认为,环境法律责任包括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环境行政法律责任和环境刑事法律责任,这三种责任的承担必须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或特别规定。而环境责任则包括环境恢复责任和环境民事侵权责任。环境恢复责任的承担既有可能源自法律法规的规定,也有可能源于某种约定,还有可能缘于道德、习惯或政策的约束。环境民事侵权责任的承担则源自环境民事法律的规定。
       
第四,性质不同。环境法律责任是一种法律责任,即由于违反法定义务、约定义务或因法律特别规定,法律迫使行为人或其关系人承受的一种不利的法律后果。环境责任是一种恢复补偿责任,即由于行为人的环境侵害行为造成环境损害和环境侵权,行为人应承担的环境恢复责任和环境民事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二)环境责任与环境侵权责任
       
环境责任与环境侵权责任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概念。环境责任既包括环境恢复责任,也包括环境侵权责任。因此,环境侵权责任是环境责任的下位概念。
       
环境侵权责任由环境侵权行为引起。要界定环境侵权责任,首先应弄清楚什么是环境侵权。对于环境侵权,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曹明德教授认为,“环境侵权是由于人为活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从而造成他人的财产或身体健康方面的损害的一种特殊侵权行为。”吕忠梅教授认为,“环境侵权行为是一种间接的侵权行为,它是以空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为介质而导致的人身和财产损害,”“是一种特殊侵权行为。”张梓太教授认为,“环境侵权是指因生产活动或其他人为原因,造成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给他人的财产、人身等权益造成损害或损害危险的法律事实。”陈泉生教授认为,“环境侵权是因人为活动致使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和污染,从而侵害相当地区多数居民生活权益或其他权益,或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事实。”马骧聪教授指出,“危害环境的侵权行为,是一种特殊侵权行为。其侵犯的客体包括他人的财产权、人身权和环境权。”王明远教授亦认为,环境侵权是“因产业活动和其他人为原因,致使自然环境的污染或破坏,并因而对他人人身权、财产权、环境权益或公共财产造成损害或有造成损害之虞的事实。”
       
从上文可以看出,尽管学者们的具体表述不尽相同,但就以下观点已基本形成一致意见:第一,环境侵权是一种法律事实;第二,环境侵权由人类活动(人为原因)引起;第三,环境侵权是因环境介质的污染或破坏而产生的间接侵权;第四,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上述学者的最大分歧有两点:一是环境权是否应成为环境侵权的客体。其中,曹明德教授、吕忠梅教授和张梓太教授认为环境侵权的客体仅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陈泉生教授认为环境侵权的客体是居民生活权益或其他权益;马骧聪教授和王明远教授则认为环境侵权的客体既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也包括环境权。二是环境侵权的构成是否仅以损害事实为要件,曹明德教授、吕忠梅教授、马骧聪教授在环境侵权的概念表述中仅强调损害事实是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张梓太教授、陈泉生教授和王明远教授则认为只要造成损害或有造成损害之虞的事实即可构成环境侵权。
       
对于上述第一项争议,本文认为,尽管环境权在环境法理论和实务中争议颇多,但这并不影响环境权的存在。环境权既是一种实然权利,也是一项自在权利。权利的实然性是指权利在尚未纳入法律调整之前,就已经以一种自发的形式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环境权就是这样一种自发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的权利,人类自诞生以来,就无时无刻不在享受和煦的阳光、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美丽的风光。因此,无论人类意识与否,也无论法律认可与否,人类实际上已经享有了环境权。可见,环境权是一种实然权利。环境权也是一种自在权利。所谓自在权利,就是一种自发的、与生俱来的、不须采取特殊措施就能自然而然享有的自在自为的权利。环境权具有与生俱来的特质,其既不需要法律权威给予合法性证明,也不需要采取特殊措施就能够为人享受;环境权既不可剥夺也不可让与,因此,在尚未被法定化之前,环境权就已经是一项自在权利。鉴于环境权的实然性和自在性,本文更倾向于马骧聪教授和王明远教授等学者的观点,主张环境权应当成为环境侵权的客体。
       
对于上述第二项争议,本文赞同张梓太教授、陈泉生教授和王明远教授等学者的观点,认为只要有造成损害之虞的事实即可构成环境侵权,损害事实并不是环境侵权的要件。这是因为,从事故防范的角度讲,环境侵权作为一种特殊的侵权,具有复杂性、累积性、技术性、巨灾性等特质,环境侵权一旦造成损害事实,其后果往往非常严重,甚至无法弥补,而环境侵权的复杂性、累积性和技术性等给环境侵权责任主体的认定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应当在环境侵权责任认定中贯彻“预防原则”,变“事后补救”为“事前控制”,从而更好地防止巨灾性环境事故的发生。从法律规定的角度讲,我国《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的十种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中,“恢复原状、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是其中的三种方式,可见,我国民法已经对尚未造成损害但有造成损害之虞的侵权事实纳入法律调整的范畴,环境侵权作为一种特殊的侵权,其责任的界定也应当遵循这一法律规定。
       
由以上分析可知:环境侵权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从而导致他人的人身权、财产权以及环境权等权益遭受损害或有遭受损害之虞的法律事实。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侵权行为。环境侵权责任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从而导致他人的人身权、财产权以及环境权等权益遭受损害或有遭受损害之虞时,环境侵权主体应承担的危险排除责任和损害填补责任。环境责任除了包括环境侵权责任外,还包括环境恢复责任,即因人类活动导致纯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时,行为人所负有的恢复环境、恢复生态系统平衡的责任。因此,不能将环境责任等同于环境侵权责任,两者之间是种属关系,环境侵权责任是环境责任的下位概念。
(三)环境责任与环境(生态)损害赔偿责任
       
环境责任也有别于环境(生态)损害赔偿责任。关于“生态损害”( Ecological Damage),欧美环境法学者又称之为“纯生态损害”( Pure Ecological Damage)、“环境本身的损害”(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al per se)、“纯环境损害”( Pure Environmental Damage)、“环境损伤”(Impairment of the Environment )或“自然资源损害”(Natural Resource Damage,NRD)等。
       
从以上术语可以看出,关于“生态损害”的概念,国外学者一般倾向于将其界定为对生态环境本身的损害。如Lahnstein博士认为,“生态损害指对自然的物质性损伤,具体而言,即为对土壤、水、空气、气候和景观以及生活于其中的动物和他们间相互作用的损害。也就是对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的人为的显著损伤。”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的Barboza大使认为,“环境损害指对环境要素的损害,即因这些要素的恶化或破坏而导致环境价值的丧失或降低。”
       
我国部分学者也持类似的观点,如邹雄教授认为,环境损害是指“环境生态功遭受的破坏,”“环境损害不宜作为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的组成部分。”周珂教授亦认为,“环境享受损害”,“是对公民享受良好环境质量的损害,它与财产损害和人身损害相关,但并不等同,”一般表现为“妨碍他人依法享受适宜环境的权利或正常生活”和“对环境要素造成非财产性损害,降低环境要素的功能和价值。”竺效博士则将“生态损害”界定为:“人为的活动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依赖的生态环境的任何组成部分或者其任何多个部分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能的任何重大退化。”
四、环境责任的内涵界定
       
根据上述观点,所谓环境(生态)损害,简言之就是指人类活动对环境及其生态功能的损伤或有损伤之虞的危险。环境(生态)损害赔偿责任,也称环境恢复责任,是指因人类活动对环境及其生态功能造成损伤或有损伤之虞的危险时,行为人应当承担的环境(生态)填补责任或环境恢复责任。由此可知,环境责任与环境(生态)损害赔偿责任(或境恢复责任)是两个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环境责任包括环境侵权责任和环境(生态)损害赔偿责任(或境恢复责任),二者是种概念与属概念的关系,环境(生态)损害赔偿责任(或境恢复责任)是环境责任的下位概念。(参见图1-2)
                              图1-2 环境责任概念解析图
                                         环境侵害行为
                                                  ↓
                                            侵害环境
                                                  ↓
                                            环境侵害
                                            ↙            ↘
                              环境损害   → → → 环境侵权
                               ↙        ↘                   ↙    ↓      ↘
                    环境污染 环境破坏   人身权  财产权 环境权
                              ↖           ↗                 ↖      ↑      ↗
                          环境恢复责任              环境侵权责任
                                              ↖            ↗
                                               环境责任
       
在图2-2中,行为人通过环境侵害行为侵害环境,产生环境侵害。环境侵害既包括直接对环境造成的环境损害,也包括通过环境介质对自然人、法人以及非法人组织等造成的环境侵权。环境损害包括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环境侵权主要指对人身权、财产权和环境权的侵犯。环境责任包括环境恢复责任和环境侵权责任,环境恢复责任是指行为人因造成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时所应承担的清理、修复或恢复生态环境的责任。环境侵权责任是指行为人因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行为导致他人的人身权、财产权以及环境权等权益遭受侵犯或有遭受侵犯之虞时,所应承担的危险排除责任或损害填补责任。
作者:陈方淑,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教师,环境法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Copyright © 2009-2021  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871-65916560(综合办)  网络编辑部邮箱:faxueyuanxw@163.com  地址: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