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盟因一体化进程备受主权债务危机煎熬的同时,东盟却在一体化道路上不断展示着合作共进的乐观景象。
加大相互投资 一体化进程加快
根据《东盟宪章》,至2015年东盟要实现经济共同体的目标。目前,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之间的贸易已接近零关税,其余东盟国家的关税也已大幅下降;在2010年《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实施后,东盟更是加大了相互直接投资,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据东盟秘书处的消息,东盟各国目前已完成经济共同体蓝图规划73%以上的目标;2011年召开的第19届东盟峰会上为了彰显东盟作为一个共同体的特质,更是旗帜鲜明地打出了“在全球国家共同体中的东盟共同体”的旗号,通过了《巴厘宣言》,从政治与安全、经济、社会与文化三方面重点讨论了加强合作的路径与方法。而且,随着实现东盟共同体宏伟目标的期限日益临近,东盟在基础设施建设、相互投资与开发、能源与科学技术、环境保护、金融机制构建等领域的合作已经得到“提速”。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东盟经济在世界经济集体唱衰的大背景下依旧一片生机盎然。各国紧紧围绕投资、出口、消费三大领域展开“攻势”,很好地抵御了外部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东盟老六国中,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继续在各自擅长的领域独领风骚,东盟四个新成员越南、缅甸、柬埔寨和老挝也不甘落后,集中精力加快经济复苏步伐。东盟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成为世界经济格局急剧变迁中一股耀人眼目的新兴力量。
内外环境影响 经济增速放缓
回顾去年,东盟各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已明显放缓。越南、菲律宾、泰国等单个东盟主要经济体的GDP增长速度都低于预期值;东盟相互间的经济贸易摩擦和矛盾也随着一体化的深入而逐步浮出水面。同时,由于东盟内部一体化程度相较欧盟、北美片区低,东盟十国内部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重远低于欧盟和北美。这使东盟各国在实现内部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内部成员国之间的巨大差距也成为影响东盟今年经济发展的诱因。文莱已经启动“2035宏愿”,致力于到2035年使国民人均收入进入世界前10强,新加坡已达发达国家水平,而缅甸、老挝、柬埔寨仍然为了温饱而努力。从区域外部环境看,由于东盟各国的经济结构多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对外界的资金和需求高度依赖。众所周知,东盟的主要贸易伙伴,譬如欧盟、美国、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速均因欧美债务危机而不同程度地放缓。而根据各国政府网站数据显示,2012年,印尼经济增长率为6.5%,马来西亚为5%~6%,菲律宾为5%~6%,新加坡为1%~3%,泰国为4.5~5.5%,越南为6%~7%,显示了各国对经济增长的谨慎与担忧。
环境安全合作 良好生态环境
东盟各国因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差异以及多元的宗教民族群体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得一些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显得更为务实。其中,区域环境安全合作或成东盟走向经济共同体的“粘合剂”。
尽管经济共同体与环境合作在《东盟宪章》中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从面临的共同问题看,东盟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的环境压力日益加大。无论是印尼的森林大火引发的生态系统破坏还是湄公河干旱与洪灾造成的经济萎缩,都极大地凝聚了东盟国家的区域环境安全共识——应对环境问题时必须走区域化道路。这种共识在促进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和身份认同中发挥着凝聚力的作用;而在面临的共同利益方面,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东盟国家经济在抵御自然灾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上具有生态保障功能。在第19届东盟峰会上通过的《巴厘宣言》中强调“在建立社会文化共同体上,东盟各国应在灾害管理、可持续发展、环境和气候变化方面努力”。显然,在切实存在生态相互依存关系的东盟国家中,环境领域的合作更具驱动力。
在区域环境合作领域,云南与东盟之间的合作既具有潜在的合作空间,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说其具有合作空间,是因为云南在地理上与东南亚国家存在天然的地缘关系,因而云南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天然具有国际延伸性,其生态辐射范围将惠及东南亚国家;说其具有时代性,是因为东盟在区域环境合作领域颇具共识、进行得风生水起。云南与东盟无论在地理相互认知、生态环境共识上还是正在实施的环境保护政策上都具有时代的同步性。可以说,东盟离开云南开展区域环境合作有悖于区域性的地理特征,云南离开东盟独自建设生态屏障又缺少了国际意义。因此,区域环境合作,不仅是东盟走向经济共同体的“粘合剂”,而且是云南与东盟拓展合作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章来源:http://asean.yunnan.cn/html/2012-02/08/content_20324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