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轻生烧毁自家房屋的行为该如何定性

作者:时间:2011-03-19点击数:

【案情简介】
   2011年4月8日下午,犯罪嫌疑人王某某独自一人在顺昌县元坑镇家中饮酒时,因联想到家庭矛盾进而产生轻生念头。后犯罪嫌疑人王某某使用打火机点燃了其母卧室内用手提塑料袋装着的被子,引燃自家房屋形成火灾。后因扑救及时,大火除将其自家房屋(土木结构)烧毁并将与其房屋相邻的隔壁大伯家的房屋(砖混结构)外墙烧黑外,未造成其他人员及财产损失。据统计,火灾直接造成5千多元的经济损失。对于王某某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分歧意见】
  第一种观点认为,王某某的行为构成放火罪。理由: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及公共安全的行为。本案中犯罪嫌疑人王某某使用打火机点燃了其母卧室内用手提塑料袋装着的被子,引燃自家房屋形成火灾。虽然由于村民发现及时和消防员的奋力扑救,从而避免给他人人身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但由于嫌疑人王某某家并非独门独户,其房子周围还住有其他村民住户,因此,嫌疑人王某某的行为客观上足以危及公共安全。按照《刑法》第114条规定,嫌疑人王某某的行为构成放火罪。
  第二种观点认为,王某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理由:故意毁坏财物罪是指,故意毁坏或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包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动产,不动产等等。本案中,嫌疑人王某某为轻生,引燃自家房屋,引发火灾造成自家房屋被烧毁,直接经济损失达5千多元。由于嫌疑人放火焚烧的是自家的房屋和财产,而且主观上也没有危及他人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故意。因此按照《刑法》第275条规定,嫌疑人王某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第三种观点认为,王某某的行为无罪。理由:法律规定犯罪必须是具有严重危害性的社会行为。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危害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二是危害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公共财产;三是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四是破坏社会主义的社会秩序、经济秩序。本案中,嫌疑人王某某之所以放火是因为想轻生,显然,其行为并没有危害到社会经济秩序和国有集体财产所有权,也没有侵犯其他公民的人身和民主权,更不会危害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因此,按照《刑法》第13条规定,嫌疑人王某某的行为无罪。
  【法理评析】
  笔者赞同第一种意见。理由如下:
  首先,刑法学理论解释规定,放火行为必须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如果虽然实施了放火行为,但从放火焚烧的对象,时间,地点,环境等方面考察,确实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就不存在危害公共安全的危害性,不构成放火罪。反之,构成放火罪。本案中,嫌疑人王某某房子所在位置并非独门独户,其房子附近还有其他人家,尤其是其大伯家还与其相邻;而且案发当日恰逢春季,天干物燥,一旦失火必然会风助火势,迅速的蔓延开来,殃及与其房屋相连的住户。因此,王某某的行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
  其次,刑法学理论解释规定,如果行为人以放火为手段毁损公私财物,没有造成重大损失,也不可能危及公共安全的应以故意毁坏财物罪论处;如果行为人放火烧毁公私财物,造成重大损失或者危及到公共安全的,应以放火罪论处。虽然,并非所有的用放火方法实施的犯罪行为都构成放火罪,但是如果行为人实施放火行为,无法将火势有效地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并且确实足以危害到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就应定放火罪。本案中,嫌疑人王某某虽然放火焚烧的只是自家的住房和财物,但却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置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对可能造成的火灾持放任的态度,其行为客观上足以殃及与其住房相连的人家,危害公共安全。因此,嫌疑人王某某的行为构成放火罪。
  最后,从主观上分析,放火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放火行为会引起火灾,危害公共安全,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如果行为人不是出于故意,就不构成放火罪。本案中,嫌疑人王某某属于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具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我们姑且不说,嫌疑人王某某在纵火时是否希望引发火灾,危及周围村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但是,作为一名心智正常的成年人,嫌疑人王某某在实施纵火行为之前理应预料到自己房屋起火后,风助火势,必然会蔓延开来,殃及与其房屋相连的住户,但王某某却置他人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对可能造成的火灾持放任的态度;即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可见,王某某在主观方面存在罪过,即嫌疑人王某某对于放火行为具有间接故意,符合放火罪构成的主观要件
  笔者认为,任何人对属于自己的财产都有处分权,包括将其毁坏,使其失去使用价值或价值。但是,这种权利是以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为前提的。只要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放火烧自己的财物,就属于处分个人所有财产的范畴,理应不构成放火罪。反之,构成放火罪。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嫌疑人王某某明知自己放火行为有引发火灾,危及公共安全的可能性,但仍然置他人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实施该行为,其行为符合放火罪的构成要件,构成放火罪。
作者:赵欣 林永忠
文章来源:
http://www.criminallawbnu.cn/criminal/Info/showpage.asp?showhead=&ProgramID=30&pkID=32448&keyword=


Copyright © 2009-2021  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871-65916560(综合办)  网络编辑部邮箱:faxueyuanxw@163.com  地址: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